Science: 夏朝真的存在, 大禹治水不是传说?| 专家激辩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中华文明源头在哪里? 夏与大禹是否真的存在? 8月5日,南京师范大学地质学家吴庆龙领导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的论文, 从地质的角度出发,提出公元前1920年的大洪水爆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夏朝和大禹治水提供依据,引发考古界与历史学家的热议。
这一跨界论文到底讲了什么?各路专业人士又有哪些反应?请看Science的专题报道和知社对各位专家的独家采访。 读者可在文末投票、下载论文、并发表感言。
很多文明的起源都要追溯到历史与神话传说相接壤的模糊边界上。在中国,传说4000多年前的治水英雄大禹开启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朝代:夏。故事源于后世的记载,但无论是史前大洪水还是夏朝本身,考古学家都一直没能发现确凿的证据。
现在,来自考古学、人类学、地震学和地质学的科学家们组成了一支国际团队,他们收集各种证据,调查了包括古文献、沉积层情况、地震引发的滑坡以及坍塌洞穴中的遗骨,最终描绘出一幅图景,提出中国远古那场大洪水和夏朝可能都是真实存在的。倘若这些发现属实,将解决关于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争论,为早期历史添上确凿而浓重的一笔。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庆伟教授虽然没有参与此次工作,但他表示:“这是一项突破性的研究,不过还需要更多相关数据支持。”
该项目工作要追溯到近十年前。2007年春天,文章第一作者、地质学家吴庆龙还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博士后。当时他和团队在位于黄河上游的积石峡和循化盆地中偶然发现了一套连续分布的湖相沉积。他们推断在峡谷中的滑坡积石后面曾形成过堰塞湖。一旦滑坡坝崩溃,很可能会引发一场大洪水。
2008年7月的一个不眠之夜,吴庆龙跟随直觉,从峡谷向下游穿越25公里,来到一处叫做“喇家”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那里的很多洞穴都被一场大地震所毁坏,厚厚的泥层吞没了一切,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重新发现。吴庆龙发现喇家遗址的淤泥层与积石峡相符,说明毁灭“喇家”的和引发上游滑坡并引发洪水的是同一场大地震。由于洪水沉积物内容和正常被季节性雨水冲到遗址的东西大为不同,“洪水和地震一定是发生在同一年里”,普渡大学地质学家Darryl Granger这样解释。
由此,吴庆龙想到,这可能就是中国史前大洪水的原型事件。他讲道:“我当时并没有告诉别人,因为这想法可能会被人笑话。”尽管如此,吴庆龙开始默默地收集证据,采集峡谷堰塞湖的沉积物,采集下游的洪水沉积物。同时还联系世界上其他专家帮助分析数据。
研究团队最终得出结论,山体滑坡造就了一个200米高的大坝,使黄河被阻塞了6到9个月。不断上涨的河水最终漫过了碎石瓦砾,很快把大坝冲垮,形成了全新世时期最猛烈的大洪水。这场史前洪水发生的准确时间很难确定,但根据碳14元素加速器质谱法对喇家人类遗骨进行测定,这场大灾难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900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18koeqqh&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作为共同作者,来自国立台湾大学的David Cohen表示:“这场大洪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最为迷人的启示,那就是夏朝也许是真实存在过的。”这场排山倒海的洪水可以淹没下游一千公里,甚至更大范围的区域。这足以带来巨大的混乱,促使新政治秩序的出现。这一系列事件与中国流传已久的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极为契合。在采取挖渠疏浚等办法后,禹成功治理了黄河洪水。这份伟大的功绩也使他成为了夏朝的第一代君王。
Cohen指出,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转型。这一年代不仅与大洪水的年代惊人地吻合,还与二里头文化的时间相应。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器早期的主要文化,相关宫殿建筑和铜器冶炼作坊的遗迹发现于郑州附近,位于积石峡下游2500公里之处。很多学者都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神秘夏朝的真实表现,然而两者间的关联并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明。
随着最新的大洪水证据的出现,而且其时间与那个社会政治变革时代吻合,这一切似乎都有了完美的答案。Cohen认为:“所有这些证据和脉络都汇聚到一起,这实在是个惊人的故事。如果史前大洪水真的曾经发生,那么夏朝也很可能真的存在过。”
来自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在黄河下游多处进行考察的考古学家Tristram Kidder表示:“这是一项发人深省的工作,显示出那里曾经有过一次巨大的灾难性洪水。” 然而,Kidder的合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海旺认为:“尚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该年代发生过特大洪水。” 加州大学考古学家Lothar von Falkenhausen也不支持“赋予这种环境事件和很久以后的半神话式的文字记载之间的直接关联”。
另外,这篇最新研究与其他近期研究发现也存在一些矛盾。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地理学家吴文祥介绍,对于积石峡和喇家沉积物,其实还有别的解释。据最近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显示,二里头文化的繁荣出现在公元前1750-1530年之间,这比新推定的夏朝年代要晚很多。他认为,这篇文章“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因为这关系到的是史前大洪水和夏朝的真实性,及其重要。
吴庆龙目前在南京师范大学任职,他也认为这项研究将挑起沉寂了许久的争论。但他也表示,“我们的数据 (较其他解释) 有着更少的矛盾点”。
目前,大家都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孙庆伟表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寻找大洪水的证据“将无疑会加强文章的说服力”。Kidder则认为,吴庆龙的团队“给出了一个我们都可以去钻研的假设 -- 这确实带来了我们要进一步寻找的目标。”
针对这一研究发现,知社学术圈连线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许宏老师,请他谈谈自己的感想。许宏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和中国古代城市考古,关注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国家的考古学研究。著有《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与《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等著作,是这一领域的权威专家,也是具有广泛影响的新浪博客“考古人许宏”的博主。
许宏老师在访谈中,对这一工作,做了如下的评价:
首先谢谢知社学术圈的邀请。下面我就几个关键的焦点问题谈谈我的感想。因为是学术问题,必须说透,否则公众看不清楚。
这个论文用了一个特别吸引人眼球的题目,Outburst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dynasty,但其论证完全不支持这个论题。这是我的第一感觉。这个工作很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地貌学的、关于地震与洪水的研究,但根本推导不出其所谓的关于大禹和夏这个问题的结论。
从学理而言,如果谈大禹治水、谈夏朝的诞生,就是接受了先秦文献关于大禹和夏的记载,认可文献本位。在空间上,大禹治水和夏的传说是围绕中原附近展开的,那个地方尤其是中原东部易遭水患,而在时间上,按传统的观点,是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论文现在给出一个颠覆性的答案,就形成一个悖论。即它只是认可了夏与大禹的概念,却彻底否认了文献中给出的夏与大禹的时间和空间的基本背景关系,所以这根本不是历史学的研究,不是文献本位的研究。同时这也不是考古学的研究。因为论文只用了喇家的材料。而关于喇家的地震与大洪水带来的灾难现象,关于公元前1900年前后的测年,这都不是新认识,是学界这几年已经得到的认识。而其他的材料论文只提到二里头,没有用考古学的材料,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所以我作为一个专业学者,本来不想评价这个工作。
这个工作的专业领域不是历史学,也不是考古学,而是地质学与环境学等,在其本领域的研究很可能是科学的。但用或许,可能,大概,如果这一推论成立等等字眼,把结论引申到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这还是科学的吗?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论文引用的年代学的数据,不是最新的,导致其在年代学上的研究基础根本不成立。论文署名作者中有优秀的考古学家和年代学家,我很怀疑他们是否都看过论文并认可这个研究结论。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础上,最新刚刚结项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给出的二里头文化上限年代不超过公元前1750年,一般认为进入了青铜时代的二里头文化二期不早于公元前1700年,这是学界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得到的最新结果。而论文所引却说二里头是公元前1900年,与早期青铜时代吻合。这中间超过200年的时间差,使其与二里头关联的结论完全站不住脚。
我的新浪博客,考古人许宏,首页置顶的文章,《从仰韶到齐家——东亚大陆早期用铜遗存的新观察》,专门讨论早期青铜时代的问题,综合了学界最新的成果,里面有详细的分析。齐家文化进入青铜时代不早于公元前1700年,二里头二期也不早于公元前1700年,而这与论文所说的公元前1900年完全不吻合。
论文把完全不相关联的东西糅合在一起,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证据链,其结论是否能够成立是可想而知的。
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历史学家魏阳也在讨论中对其结论提出质疑:
大禹治水可能是基于历史事实的神话,有洪水遗迹不能证明这个朝代的存在。史学界公认的,史记中记载的夏代的中心离开青海这个发洪水的地方有多远,不可能有联系。
就算是有力的秦代都不大可能有能力去青海进行大规模水利工程,夏代之前的大禹就更不可能去青海了。所以这个史记中的“道河积石”,应该不是青海的地方。而是说用堆石头的方法来引导河流,就是道河和积石是两个动宾短语并列。这个所谓洪水证据,只能增加关联性,不能直接证明关于夏代的文字史料的可靠性。更不用说年代上还有200-300年的差别,没法解释。在没有直接证据之前,不能排除夏代与大禹只是先民根据曾经有过的洪水的记录,编造或者想象出历史想象。
早期政权范围都很小,夏代如存在,应该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 二里头文化有可能的, 但是需要更多证据。 这次发现洪水并非没有意义, 但是由此证明夏代实在太过草率。 因为这个朝代可能是先民根据洪水的回忆编造出来的。 根据竹书纪年和史记, 大禹的年代比这次洪水要早两三百年。 考古学家不同意这位地理学家的说法很正常。
著名科幻作家郝景芳也从常识的角度提出疑问:
我觉得最重大的疑点是这种洪水的持续时间。即便一切都是真的,即便有这么大的洪水,还从青海冲到中原和东部(我怀疑),但是这种洪水能持续多久呢?第二年还有?作者是说这样一次性的爆发引起后续每年下游的不稳定,以至于黄河改道。可是我们也见过98年大洪水,哪里能持续好几年呢?史书上的鲧和大禹治水至少是9年以上的洪水。所以它这个结果也还是不能对史书提供太大支持。
知社学术圈也曾试图采访论文作者团队澄清这些疑问,但被婉拒。但在某专业科技考古群中,也有一些专家表达支持这一工作的观点:
“积石峡黄河段我们也考察过,不过没他们细致。这样的思路我们也有,也在做工作,不过是在关中地区找的洪水与遗址的关系。我们的洪水侧面大约2000年和4000年这两次为主。和文章中1900年大致吻合。文章故事讲得很好,也有逻辑,但证据还欠缺。和大禹治水不靠边。溃坝是一过行的洪水,不会连年洪水。我认为多年洪水是厄尔尼诺周期。如果文章计算正确,积石峡溃坝会对下游一级阶地所有文化聚落带来毁灭是可能的。”
“这个研究顺便提到了夏问题,让人眼前一亮。只要别硬往夏问题上套就好。但就洪水问题的研究已经很了不起了。”。。。“思路还是很有趣的,吴庆龙这么多年一直在艰难条件下工作,很佩服!”。。。
“个人感受:看过Science原文,其规范性比考古学科所有杂志都要好;另外也没人指望夏文化问题可以靠一项研究搞定,但吴庆龙的研究不失为一项认真的研究,有它的意义。”
公众号下回复“大禹”,可以获取Science论文
参考文献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6/08/massive-flood-may-have-led-chinas-earliest-empire
扩展阅读
本文由知社原创编译, 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service@scholarset.com 或微信ID: scholarset
回复“目录”或“分类”,浏览知社更多精华。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关注/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